尽管“电荒”曾经困扰我们多时,但是行业权威机构预测,到2006年,最晚到2007年,全国的电力供需将达到平衡。这使得人们的目光重新聚焦到曾经不温不火的电力信息化上来。
4月22日,“电力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战略研讨会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上海举行。会中,来自电力行业的专家和用户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无独有偶,4月28日,“2005中国电力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产品技术推广大会”在北京举行,IT厂商也对即将红火起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充满了期待。
电力行业面临三大挑战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放低了电力装机速度,而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却又超乎人们的想象。经济增长引起对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使得前两年我国出现电力紧缺局面。整个电力行业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如何缓解电力紧张问题上来。随着电力紧张局面的缓解,人们重新又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处理电力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凯捷中国负责电力行业的副总裁李波指出,国际上电力行业解除管制后的经验表明,电力行业价值链将发生变化,从以前的直线价值链转变成网络型的价值模型。而新的电力价值模型中增加了不同的市场角色,因此,电力行业的发展对信息平台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大。与国外解除管制改革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电力行业改革的进程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较大,中国电力行业改革目前的重点是完成主辅分离、输配售分离和交易规则完善等三个方面。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力市场也将形成全方位竞争的格局。因此,李波认为,中国电力企业在电力行业市场化过程中将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其一,电力行业电网分离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格局,对信息沟通平台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在新的市场交易格局中,电力交易的完成将严重依赖于基础数据的计量以及不同参与方相关信息的交流。
其二,电力企业脱胎于原有的垄断市场,要适应交易格局变化后的市场竞争,其自身经营与管理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尤其新组建成立的发电集团与电网集团,更需要实现“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即战略为指导、流程为主线、预算为工具、流程控制和业绩管理为后盾。改革前,电力企业关注的是安全生产、员工稳定和环保问题;改革后,他们还要关注投资收益回报、战略发展目标、集团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购及整合管理等现代企业要素。因此,集团/企业管理都对相应的管理体系及流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需要信息系统给以技术实现的保障。
其三,随着电力零售市场的放开,不同客户对于电力的需求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竞争要求电力企业根据不同的客户特征,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渠道支持。
可见,电力体制改革给电力企业带来的,更多的是管理上的挑战。李波认为,电力企业要想接受这些挑战,信息化手段必不可少。
管理信息化需求升温
很多人在评价电力行业信息化的时候,往往会错误地用“落后”这个词来形容。事实上,电力企业信息化分成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个部分。造成人们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的误解,是因为电力企业信息一直以来侧重厂站自动化,而对管理信息化有所忽视。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电力行业管理体制在不断调整过程中,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长期垄断经营使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与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嘉平认为,信息化已经成为电力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决定电力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厂站自动化水平早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都已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实现了100%的自动化。
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电力企业信息化重点也在变化和发展。
孙嘉平预测,电力信息化将由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向企业管理、经营和决策信息化发展;由企业内部管理向为企业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和经营运营、优质服务发展;由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发展。一些重要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如电力市场运行和评价系统、电网分析决策系统、电力企业级ERP系统、供电企业营销和电力商务系统、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发电厂级别监控信息系统(SIS)等信息化应用系统,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和企业级数据中心,将是今后几年内电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而其中,很多专家认为,将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整合,进行信息的交互,更好地为电力企业的管理服务,是电力信息化的一个重点。
榜样力量凸现
在过去一段时间,信息建设发展迟缓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力行业ERP、MIS建设的失败率太高。这一局面,正在被上海电力公司成功实施SAP而得到改变。
在上海电力公司实施SAP之前,在电力行业ERP/MIS失败率居高不下。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市场日益引入竞争,上海电力公司迫切需要一个强劲、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要,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并最终提高企业效益。因此,上海电力公司“冒险”引进ERP,希望借此使得企业决策、管理模式、内部结构和生产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上海电厂已经基本实现其ERP项目的原定目标,项目成果和收益逐步显现在公司运营和管理中:业务操作得到优化,管理手段得到提升,甚至对其企业文化也有所改变。
和以往管理信息化往往遭电力企业冷落完全不一样的是,上海电力公司的ERP项目是2001年由公司总经理于新阳亲自提出来,并由公司副总周永兴直接负责的。此前,大部分电力公司对管理信息化还非常不重视,公司的信息中心都还是一个比较边缘的部门,甚至只是挂靠在办公室或者综合管理处的一个二级部门
上海市电力公司成功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实施了SAP,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众多的电力企业消除了对ERP的恐惧心理。“上海电力公司的经验,肯定会在整个电力行业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此外,三峡电厂EAM项目的成功实施等信息化案例,势必给电力企业带来很好的示范效果,营造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环境,从而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提升。在电力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战略研讨会上,记者已经注意到,五大发电集团中的一个集团的信息中心负责人,正在向咨询现场的凯捷中国的相关负责人伸出橄榄枝。
记者手记
冷眼看热潮背后的IT厂商
IT厂商对电力信息化所寄予的厚望,从4月份举行的两个电力信息化主题的论坛中展露无疑。无论是“电力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战略研讨会”,还是在“2005中国电力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产品技术推广大会”,都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IT厂商的影子。“电荒”以来,电力信息化需求有所下滑,使得原来在电力信息化行业耕耘的IT厂商退出了市场。如今,他们又杀回来了。而且,以前从来没有涉及电力信息化领域的厂商,也都在希望分得电力信息化的一杯羹。特别是在“2005中国电力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产品技术推广大会”上,记者了解到,很多厂商都是抱着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情况、试图涉足电力信息化领域的心理来的。
但是,尽管电力体制改革以后,电力行业的开放度已经越来越高,我们不能否认,电力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行业,新进入的企业要想切入这个市场难度比较大。新进入电力行业信息化的企业大都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作为切入点。而长期从事电力自动化的企业看到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后,也转向这个领域。相对而言,他们对电力企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贸然进入电力信息化领域,风险自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