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软件阵营基本确立
国外ERP软件企业起步早、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积累了大量国际化大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国外ERP软件的坚实地位。国外ERP软件也分出高低阵营,排在第一阵营的当属SAP和ORACLE,紧随其后的是JDE、PEOPLESOFT、SSA、BANN、IFS、QAD、MAPICS等。
国内ERP软件在2004年也表现不俗,在整体市场上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从市场份额来看,用友、神州数码、金碟属于国内第一阵营,其次是浪潮、新中大、利码、和佳等。
企业竞争是异常残酷的,国内ERP厂商如果想生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几个超大型的旗舰ERP厂商,整体上市,募集足够的资金,获得更多的人才,吸引更多的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中国自己的SAP或者ORACLE。
产品同质化与异质化
不同的提供商提供的ERP产品各有各的特点,这也是客户在选择ERP产品的时候表现茫然的一个关键因素,各家ERP都有什么特点?都有什么优势、缺点?即便是管理软件专家来评判,也很难最终有个定论,一是不可能熟悉所有的产品,二是不可能拿出清晰的界定标准。但2005年的ERP产品将表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各家产品的同质性增强,产品之间的功能模块趋同,‘人财物,产供销’似乎只是衡量ERP产品功能性的最低标准。
当然,比较ERP产品应该从更加细部的方面入手。衡量一个好的产品,应从产品的架构来权衡。例如,一些ERP产品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其产品架构好,很多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参数的设置来完成,功能灵活。而小软件只有通过代码的修改来满足功能需求,一旦流程变了,又需要重新编写代码。
2005年ERP产品应该朝‘平台化’方向发展,所谓‘平台’,就是ERP厂商首先提供一个可供二次化开发的系统架构,然后才是主要的功能模块和辅助节点,如果客户有什么特殊需求,只需要进行参数的配置,或者业务逻辑的简单调整就能满足需求。衡量一个产品是否具备‘平台化’的优势,就要看该产品是否容易‘客户化’和‘二次化开发’,而不是动辄修改底层代码。
大的ERP厂商之所以能够吸引客户,除了产品功能强大,还有一点就是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线的管理软件产品,如ERP、CRM、SCM、OA等。这样客户可以免去系统集成的担忧。ERP厂商之所以推出全线产品,一是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于ERP产品的选型,一直有C/S和B/S之争,其实这么多年的ERP实施经验,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并没有媒体炒作的那么水火不容,因为C/S和B/S只是两种实现的方式罢了,C/S同样可以实现集团化、跨区域的管理。即便是B/S结构,同样在客户端也要安装几十兆、甚至上百兆的客户端软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安装’。
2004年很多ERP软件厂商都推出了新版本的产品,有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产品,如从C/S向.net产品的转换。虽然实现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软件在底层设计方面仍然延续了多年的陈旧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然企业此举也有自己的苦衷,企业为了生存,在产品的设计方面来不及投入太多精力,加之重新架构风险过大。
2005年,不管是哪家ERP公司,都会不断提升产品的水平。以财务为中心的产品必将提高自身在制造等模块的功能;以制造为中心的产品必须提高自身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功能。
[$page$]
软件大军初具规模
软件开发人才:软件开发的蓝领工人已在中国出现,这与近年来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设置有关。软件开发人才的总体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薪资水平较往年有所下降。
一些软件企业也开设了管理软件开发培训课程面向社会招生,与高校学生所接受教育不同的是,定向培养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更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也颇受软件企业的欢迎。
国外ERP软件公司进入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批先进的软件开发和实施人才,这些人才如果仅停留在国外产品的实施和二次化开发层面,不免可惜,应该考虑为国内ERP产品的发展尽一些匹夫之责。当然国内ERP企业的高层应该考虑如何吸引这些软件开发人才,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洋CEO’、‘洋销售’做一些短线操作,没有从产品的本质差距入手。国内ERP企业的开发目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开发人员相对陈旧,ERP产品在架构、功能方面没有大的突破。
系统实施人才:有了开发人员,国内还需大量的管理系统实施人才。与软件开发人员不同的是,系统实施人才偏向于系统功能与企业管理需求结合,即将客户的需求映射到产品功能(MAP),要求实施人员既要了解系统功能,还要懂得企业的实际需求。在ERP圈内流行一句话:三分软件七分实施,可见项目实施很重要。中国高校的管理课程更偏向于管理理论,脱离企业的实际管理现状。例如,刚毕业的学生到企业,可能对理论知识、IT知识比较了解,但当和企业内部有着20-30年管理经验的人员沟通时,可能听不懂这些管理人员的管理术语,如:工艺流程卡、产品结构表、差件表、收发存报、车磨铣镗等。随着高校扩招的增加,学校学生的培养有缩水之嫌,没有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一个好的系统实施人员一般需要经过3-5年才能成熟起来,显然这比较慢,如何快速培养出好的实施人员呢?一些软件企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设立顾问培训班,通过经验丰富的顾问‘传帮带’,将好的项目经验快速传递出去。
除了高校努力培养人才外,高校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SAP、神州数码、用友等多家软件公司都先后向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捐赠了ERP系统,并派专人进行讲学,让学生不但能学习到好的管理思想,同时能将学习到的管理思想映射到ERP产品中去。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常说道‘以销定产、以产定料、以料定采’的理论,如何去实现的呢?在ERP系统中,可以通过走菜单、走流程,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page$]
中国企业发展与中国软件发展互为促进
企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而好的管理思想又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实际。众所周知,我国台湾制造业非常发达,所以我国台湾的ERP软件在制造管理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内地ERP软件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逐步变为世界的制造基地,很多国际著名厂商在中国投资办厂,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国外厂商的国外总部可能使用的是国际知名ERP软件,但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有的开始使用国内ERP厂商的产品,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ERP软件的发展,特别是在ERP产品功能方面,一些过去只能在国外高端ERP产品中才有的模块最近也出现在国内软件产品中,这不能不说是个进步。
正如中国的汽车行业,买车的家庭多了,才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生产高品质的汽车;相反,如果大家购置汽车的欲望不强,则中国的汽车工业肯定会停滞不前。中国ERP管理软件的发展也一样,如果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意识增强了,才会促进中国软件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热点地区对应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使用ERP管理系统的自觉性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我曾经问过一个上海企业家为何使用ERP系统,他说:如果我再不实施ERP,我们企业的反应速度就会低于竞争对手;如果我们再不实施ERP,国外的客户就不会把订单给我们做了。
由此可见,企业的发展和ERP软件的发展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中国ERP软件的成长离不开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市场容量逐渐增大 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有人看好ERP市场,有人表现低调,不管孰是孰非,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2004年的中国ERP市场,群雄争霸,竞争激烈,所有的ERP厂商一致认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有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只占国际总量的3%-5%,但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却达到了10%-15%。这么强大的经济原动力,必将有较强的ERP管理软件需求。
与前几年只有部分大型企业关注ERP不同的是,2004年,国内的大、中、小型企业都表现出较强的ERP需求,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ERP管理系统。为此,ERP厂商也推出了适合不同企业规模的ERP产品。如SAP公司推出的AONE、BONE;神州数码推出的从高端到低端的易拓、易飞、易助;用友公司推出的NC、U8、财务通等。
从客户的行业分布来看,涉及到方方面面,从离散型到流程型、从制造业到流通业、从单个生产企业到政府组织。
与ERP市场容量增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ERP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对于软件产业,业内人士有一个心理预期,认为每年保持25%-40%的增长是正常的事情,但2004年,一些较为知名ERP厂商的销售业绩进入了‘平台期’,收入并没有显著增长,在20%以内,于是出现了CEO下课,国际资本抽资等。2004年,有些ERP新锐出现了经营危机,有些企业不能给员工正常开支,有的甚至变卖身家,产品易主。2005年的ERP市场,将会继续演绎残酷的竞争场面,是诸侯称霸、尸横遍野,还是雨后春笋,只有拭目以待。可以预测,一些ERP厂商的收入很难出现大规模的增长,企业经营成本仍将居高不下。谁能走过这片‘沼泽’,谁就能胜利,哪怕是爬着过去的。
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把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一商机,加快引进吸收国外软件技术和人才,充分利用资本运作能力,在ERP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创出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