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的ERP发展一直都是伴随着企业的需求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2003开始,用友开始提出ERP普及化的标准,从此拉开了ERP进军中小企业的序幕,这一标准的提出使ERP的使用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后的一些国际ERP厂商从适合市场需求出发,也纷纷将市场对象从大型企业慢慢的转变到中小型企业中来。导致了ERP市场新格局的转变。同时,应运而生的各种ERP厂商不断涌现,使整个市场进入一个混乱竞争的局面。
面对当今市场各种产品鱼龙混杂的局面,该怎么维系市场的良性循环,并结合各种层面的不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规则,促进市场走进互惠互利的发展道路上来,是我们国家在实施信息化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为此,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对ERP系统的讲解,并没有标准,市场上关于ERP的各种书籍有60种以上,但是,都是各家持各家的观点,其中,有的是以宣传某个产品为内核,带有一定的商务倾向;有的偏重于IT,没有把IT同管理结合起来;更有东拼西凑抄袭者,没有独创新意。不像当初MRP II阶段,有APICS编写的AMES(Applied Manufacturing Education Series)那样的客观务实、把IT和管理结合起来讲解的教材。
从目前国内一些出版物在一些基本论点的提法上,对ERP的理解还存在不少差异,例如:对ERP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提出了“相互独立”这样违背信息集成的错误观点;在选型问题上,提出诸如“信息化应该从规划开始而不是从需求开始”这类的模糊观点,很难起到正确指导的作用。有的出版物把一些本来不够ERP基本要求的管理系统,也冠以ERP的头衔……。
这些都会对企业在ERP应用上,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我国ERP事业的健康发展。ERP的概念是Gartner公司首先提出来的,在解释ERP的定义或内涵时,只能以Gartner的研究报告为准,不要随意模糊或篡改。
如何制定ERP标准的问题,笔者认为,ERP是一种“优化、集成和规范企业内外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ERP原本应用于制造业,就制造业而言,有各种不同的行业;在同一行业中,每个企业又由于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业务模式。因此,为了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ERP系统应当是一种“配置型的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863自动化领域要提出开发“新一代ERP”的缘由。就是说:在满足客户个性化和业务流程变动的需求方面,采用基于组件(构件)的开发技术。在满足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方面,采用中间件和EAI技术以及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如果要制定“标准”,就不能脱离“流程”、“集成”、“规范”、“优化”、“行业”、“IT支持”等等信息化系统的关键词。ERP系统和早先MRP II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ERP是不仅打破企业部门之间的壁垒,而且要打破企业之间的壁垒(打破企业四面墙),实现供需链流程信息管理。如果还是停留在“模块功能”这样的“标准”上,那说明不了ERP的本质。
归根结底,企业选择一个ERP系统时,总是以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为依据,哪一个软件能够解决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最适用的软件。一个软件尽管符合了“标准”,但并不一定就等于这个软件能够成为某个企业的解决方案。
就像一个企业通过了ISO 9000,只能说明这个企业具备了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条件,还不能说明这个企业的产品质量都是符合客户要求的,还需要购买者自己判断。在信息化建设上也是一样,企业(选购和使用者)永远是主体。
要想成功地实施ERP系统,应当遵照“知理-知己-知彼-知用”这样的八字规范化流程,避免盲目性。
只有明了什么是ERP,明白ERP的运行机理,知道它为什么和能够解决哪类问题?又不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选用ERP系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知理”。
只有牢牢树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企业主体意识”,深入分析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和产生根源,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管理措施和理想的业务流程,才能开始进行ERP系统的选型,这就是“知己”。
在“知己”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步骤进行选型,排除形形色色的内外上下干扰,才能选准可以解决问题的适用软件。这就是“知彼”。
最后,绝对不能停留在“成功上线”,要继续不断地规范和优化业务流程,深化改革、细化管理,充分运用ERP为企业产生最大效益,这就是“知用”。